由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于年1月发表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指南中,综合阐述了成人及儿童AR的诊断和治疗,重点强调对AR疾病本质的认识、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其目的是向临床医师提供相应的指导性建议,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最优化的防治措施,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疗效和安全性,并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
一、变应性鼻炎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
AR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保守估计全球的AR患者超过5亿。我国“十五”期间开展成人AR流行状况的多中心研究,-年进行的随机抽样电话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1个城市AR自报患病率平均为11.1%,年龄和性别校正后患病率依次为北京8.7%、杭州8.9%、西安9.1%、长春11.2%、南京13.3%、上海13.6%、广州14.1%、沈阳15.7%、长沙16.1%、武汉19.3%和乌鲁木齐24.1%。儿童AR流行状况的地区性或多中心研究较多,例如:年在武汉市针对3~6岁儿童的问卷结合皮肤点刺试验(skinpricktest,SPT)的调查中,经确诊的AR患病率为10.8%;年针对北京市中心城区和郊区3~5岁儿童的调查显示,经确诊的AR患病率分别为19.5%和10.8%;-年在北京、重庆和广州市以0~14岁儿童为对象的问卷调查中,AR自报患病率分别为14.46%、20.42%和7.83%。
年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农村的抽样对比研究显示,农村人群AR自报患病率(19.1%)明显高于城市(13.5%),而经确诊的AR患病率,农村(6.2%)仅略低于城市(7.2%),提示农村患者群体的规模大于城市,由于医疗条件受限,更需引起重视。
二、临床分类
按变应原种类分类:
1.季节性AR:症状发作呈季节性,常见致敏原为花粉、真菌等季节性吸性物变应原。花粉过敏引起的季节性AR也称花粉症不同地区的季节性变应原暴露时间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
2.常年性AR:症状发作呈常年性,常见致敏原为尘螨、蟑螂、动物皮屑等室内常年性吸性物变应原,以及某些职业性变应原。
按症状发作时间分类:
1.间歇性AR:症状发作4d/周,或连续4周。
2.持续性AR:症状发作≥4d/周,且≥连续4周。
按疾病严重程度分类:
1.轻度AR:症状轻微,对生活质量(包括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下同)未产生明显影响。
2.中-重度AR:症状较重或严重,对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三、诊断原则
1、临床表现
1.1、症状:AR的典型症状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可伴有眼部症状,包括眼痒、流泪、眼红和灼热感等,多见于花粉过敏患者。随着致敏花粉飘散季节的到来,花粉症患者的鼻、眼症状发作或加重。如果致病因素以室内变应原(尘螨、蟑螂、动物皮屑等)为主,症状多为常年发作。
1.2、体征:AR发作时最主要的体征是双侧鼻黏膜苍白、肿胀、下鼻甲水肿,鼻腔有多量水样分泌物。眼部体征主要为结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乳头样反应。伴有哮喘、湿疹或特应性皮炎的患者有相应的肺部、皮肤体征。儿童AR患者可出现某些特殊体征:
①“变应性敬礼”(allergicsalute):指患儿为缓解鼻痒和使鼻腔通畅而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的动作;
②“变应性暗影”(allergicshiner):指患儿下眼睑肿胀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的下睑暗影;
③“变应性皱褶”(allergiccrease):指患儿经常向上揉搓鼻尖而在外鼻皮肤表面出现的横行皱纹。
2、变应原检测
2.1、皮肤点刺实验
2.2、血液检查
(1)血清总IgE检测:由于变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如种族)均可使体内总IgE水平增加,故测定血清总IgE对变态反应筛查的预测价值低,不能作为AR的诊断依据。而且,约1/3的常年性AR患者血清总IgE值在正常范围。
(2)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即变应原体外检测,适用于任何年龄的患者、不受皮肤条件的限制、其与SPT具有相似的诊断性能。
3.鼻激发试验
该方法是将某种变应原直接作用于鼻黏膜,观察是否诱发临床相关症状。试验方法为将吸附有变应原溶液(激发剂)的滤纸片贴下鼻甲,或使用定量泵将激发剂喷雾于鼻腔,变应原浓度逐步增加,10倍为一个上升梯度,直至出现阳性反应。变应原浓度的级别越低,表示鼻黏膜反应性越大,对该变应原致敏的敏感程度越高。记录激发试验后产生的症状,并可结合客观检查结果(鼻分泌物的量、鼻阻力或气流的变化等)进行综合评价,以获取有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的数据资料。
4、其他检查
包括鼻分泌物涂片、鼻灌洗液中特异性IgE测定等。鼻分泌物涂片采用伊红美蓝染色(瑞氏染色),高倍显微镜下嗜酸粒细胞比例5%为阳性。鼻灌洗液中变应原特异性IgE测定对AR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综上,诊断依据为:①症状:打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等症状出现2个或以上,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h以上,可伴有眼痒、流泪和眼红等部症状;②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③变应原检测:至少一种变应原SPT和/或血清特异性IgE阳性。AR的诊断应根据患者典型的过敏病史、临床表现以及与其一致的变应原检测结果而作出。
四、鉴别诊断
1、血管运动性鼻炎
2、非变应性鼻炎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3、感染性鼻炎
4、激素性鼻炎
5、药物性鼻炎
6、阿司匹林不耐受三联征
7、脑脊液鼻漏
五、伴随AR并发症
1、支气管哮喘
2、变应性结膜炎
3、慢性鼻-鼻窦炎
4、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5、分泌性中耳炎
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六、AR的治疗原则
1、医生和患者教育
2、正确诊断与避免环境过敏原暴露
3、标准化脱敏治疗
4、规范化药物治疗
来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年1月第51卷第1期ChinJOtorhinolarvn~olHeadNecksurg,January.Vo1.51.Nn1
最后,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过敏性疾病可以联系过敏园,期待在过敏性疾病“四位一体”诊疗各个环节和您进一步交流,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