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7月17日8时到23日7时,平均降雨量毫米,最大降水量·5毫米,全市毫米以上的有49个站点。此次持续强降雨,造成共产主义渠合河站河、卫河汲县站三处超警戒水位,7座中型水库溢流。
截至24日,暴雨已造成新乡市11个县区个乡镇万余人受灾,约占全市人口四分之一!
25日中午12时30分,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在浙江省舟山普陀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晚上在浙江嘉兴到江苏启东一带沿海再次登陆,之后有可能在华东地区长时间回旋或滞留,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将会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风雨。中央气象台7月25日06时发布暴雨橙色预警:预计7月25日08时至26日08时,浙江中北部、上海、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台湾岛南部、内蒙古中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部、海南岛西南部、云南南部以及青海东北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其中,浙江北部、上海、江苏东南部、安徽东南部、内蒙古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浙江北部局地有特大暴雨(~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30~60毫米,局地可超过8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截至目前,多地救援正在紧急进行中,虽然部分地区灾情已被控制住,但是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古语有云,“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一般洪灾过后,传染性疾病将高发!回顾既往的文献报道发现,灾害本身并不会带来传染病,但是,灾害可导致很多的后续效应,有利于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和传播,包括人口移动(含灾区内和灾区内、外之间的人口移动)、无计划和过于拥挤的安置点、水源污染、卫生条件差、传播媒介(蝇、蚊、鼠等)繁殖增多、免疫接种率低、治疗中断和不规范医疗措施等,这些后续效应改变了传染病原、传播媒介和环境,以及易感人群。只要上述后续效应存在,传染性疾病就可能流行或暴发。常见的灾后传染性疾病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
灾后传染病流行的危险因素特征如下:1、水源污染:供水设施、污水排放设施的不同程度破坏,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2、食品污染:包括食品原料、生产过程、运输储存过程中的污染,援助食品的质量不能保证,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故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3、媒介生物滋生:主要包括蚊虫、蝇类、鼠类大量滋生繁殖,灾区内人群暴露机会增多。4、易感人群的影响:a.人群转移过程中,一方面使传染源转移到非流行区,另一方面使易感人群进入流行区,极易导致疾病的流行;b.居住环境卫生状况差,簇集聚居易于传染病的发生;c.灾区群众的营养状况差,免疫力下降,潜伏感染的一些疾病易出现临床症状。大灾后容易流行哪些传染病自然灾害后通常分为3个阶段:冲击期(0-4天)、冲击后期(4天-4周)和恢复期(4周)。冲击期通常没有传染性疾病流行或暴发(可见伤口感染),冲击后期容易发生空气、食物、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恢复期时一些潜伏期长的或潜伏性感染可出现临床症状。
通过对近20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与继发流行的传染性疾病进行了汇总,常见的灾后流行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分为四大类:
1、肠道传染病:细菌性:霍乱、伤寒、菌痢及感染性腹泻等;病毒性: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等;
2、皮肤破损相关的感染:皮肤毛霉菌感染等。
3、虫媒传播性疾病/人畜共患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4、呼吸道传染病: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流感)、肺结核等;
在自然灾害面前,积极抢险救灾的同时,我们该如何防疫呢?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