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白露

孩子得了白癜风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604/6302936.html

AUTUMN

白露

年9月7日

农历

八月初一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白露

节气由来

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

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

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时节鸿雁来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这说明白露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的时节。

《礼记》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孝纬经》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

传统习俗

祭禹王

白露时节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就会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门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动期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盼和向往。 

吃龙眼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补,有吃了就是补,所以福州人也习惯了这一传统习俗。

过白露节

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白露茶

到了白露节气,秋意渐浓。旧时南京人十分重视节气的“来”和“去”,逐渐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节气习俗。

说到白露,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时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后,有的茶客就托人买点白露茶。

米酒

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程酒,自秦始皇至宋末,皆为贡酒,盛名入远。程酒失传的年代大概在宋末,宋以后罕见对此酒的描述与记载。

《徐霞客游记》记载:“刘香云:程乡有千日酒,饮之至家而醉,昔尝置官酝于山下名曰程酒,同醽醁酒献焉。”

《水经注》记载:“郴县有渌水,出县东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渭之程水溪,郡置酒馆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也。”、渌酒均系传世美酒。

《晋书.武帝纪》:“荐、渌于太庙”,可见程酒当与、渌媲美。

《九域志》亦云:“程水在今郴州兴宁县,其源自程乡来也,此水造酒,自名‘程酒’,与酒别。”程乡即今三都、蓼江一带。资兴从南宋到民国初年称兴宁,故有郴州兴宁县之说。

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城里酒店里还有零拷的白露米酒,后来逐渐消失。

吃番薯

文成县在白露这天有吃番薯的习俗。当地人们认为白露节气吃了番薯,可以使全年吃番薯丝饭后不会返胃酸,并且认为吃番薯可以多生孩子。因而习俗逐渐形成。

收露

露以秋季的为佳。《本草纲目》称秋露多时,可以用盘收取,煎煮使之稠如怡,可使人延年益寿。秋露寨具肃杀之气,宜于煎制润肺杀祟的药物。

据说,百草头上的秋露,未干时收取,可以治愈百疾,止消渴,怡心美颜。以露酿酒最为清冽。古人亦常用露做饮料,如《楚辞》中即有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山海经》记述:“诸沃之野,摇山之民,甘露是饮。不寿者,八百岁。”

《吕氏春秋》载:“伊尹说汤曰,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汉代建有金铜仙人承露盘,魏时铸有擎承露盘的铜柱,都有收取清露的做法。晋代、唐代一般多用清露来润洗眼睛,而且用锦彩制成绣囊,名为眼明囊,或叫承露囊,将其作为互赠的礼物。

打枣

枣,性甘平,经常食用可开胃健脾,补中益气。如果入药。可补脾养胃,治疗泻痢,调营卫,疗寒热,主阴衰贫血。

枣可以久藏,生熟都可食用,制成干枣、枣油、枣脯、枣米、枣汤等食品。味道很美。白露前后,就可以收取。《诗经·豳风》中说:“八月剥枣。”明代程羽文的《田家历》也规定农历八月收枣子。

采毛豆

毛豆以其果实未老而得名,因其壳上都生有细毛,在豆科植物中,是特异的品种。夏种秋收,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也是寂类。

毛豆种类很多。毛豆嫩时色绿,老则变黄,经霜打后变枯,俗名黄豆。毛豆还是做酱榨油,磨制豆腐,发酵制豉最主要的原料。毛豆的茎又可以作为燃料,其他的用途较少。此时正是收获的旺季,田家采摘毛豆作为节令美食,互相赠送,也是地方的一种特色。

采棉

棉花不论草棉、木棉,都是入秋开花,棉铃渐次开放之后,就可以随时采收了。十月以后,棉铃逐渐稀少。所谓“促织鸣,棉花盛”描绘的就是这种景象。古人曾有诗道:“惊寒灯夜短,半枕动鸡鸣;颠倒衣裳去,田间满钟声。”

沤麻

白露节气,人们开始沤麻。麻的种类很多,有大麻、宁麻、苘麻、黄麻、亚麻等。

收蜡

蜡分为黄蜡、白蜡两种。黄蜡也称为蜂蜡,是蜜蜂的分泌物。采取蜂蜜之后,如果将蜂房洗净,放在热水中煮化或者蒸化,等水中的蜡凝结后即成。若是放在阳光下曝晒,并喷洒清水,使之与空气发生作用,最终完全漂白,就可成为白色。在工业上,蜂蜡与松脂混合,可以制成青铜器物等铸造时的模型。蜡还可以制造蜡纸。除了三四月之外,八九月也是采蜜收蜡的时期。

白蜡就是白蜡虫所产之蜡,白蜡虫寄生在女贞子和水曲柳等树上,身体能分泌蜡质。白露前后,天气渐渐寒冷,雄虫化成蛹,停止蜡的分泌,此时就可收蜡。出产大量优质蜡虫的地方,满树洁白,晚上看去就如同挂满积雪一样。从树枝上剥下的蜡,放到锅中,加水熬煮,蜡就会浮在水面,将其收到布袋里挤压出蜡质,再倒人盆中,就可凝结成洁白的蜡,可供出售。

白蜡用途很广,可以制作蜡烛和药丸的蜡壳纸,也是化妆品、装饰品以及玩具的主要原料。

纺织

此时天气已凉却尚未寒冷,正是女子们全力纺织的时候。月初之时,女子采棉,然后进行纺织,做抵御冬寒的准备。

斗蟋蟀

蟋蟀也叫趋织,有督促的意思。大概是古人借此勉励女子,要勤于操持劳作。蟋蟀还叫蜻咧。南楚称之为王孙。雄虫能鸣善斗,秋夜振翅发声,凄凉清脆,声音悦耳。

唐代天宝年间,入秋之后,内宫的妃嫔常常用小金笼装蟋蟀,放在枕边,晚上听蟋蟀的鸣叫,民间也加以仿效。当时长安的富人,用象牙镂空做成的蟋蟀笼蓄养蟋蟀,以万金之资,换一声之鸣。

唐代以后,南北各地都有蓄养,以求比赛相斗的乐趣。而对于蟋蟀的研究也与日俱进。

人们一般将最善斗的蟋蟀称为将军。相斗的蟋蟀要大小相似,重量相同,势均力敌。两只蟋蟀相搏,赌注往往很高。有好事的人著有《功虫录》,秋天到来,人们必要观看此书,学习其中养蟋蟀、斗蟋蟀的方法。

玩时鸟

《燕京杂记》中载:“京师人多养雀,街上闲行,有仲鹰者,有笼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鸟,使栖其上者。游手无事,出人必携。每一茶坊,定有数竿,擂于栏外,其鸟有值数十金者。”

白露

谚语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

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

露水见晴天。

夜晚露水狂,来日毒太阳。

干雾露阴,湿雾露晴。

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

麦收十年早,谷收十年晚。

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

白露

诗词

《秋露》

[唐]雍陶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

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南湖晚秋》

[唐]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

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杂诗》

[魏晋]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蒹葭》

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十四节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dongdd.com/bdyss/8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