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指南和共识推荐鼻炎患者应“洗鼻”,其可提高黏液纤毛功能、降低黏膜水肿、减少炎性因子。在鼻部疾病发作期或鼻腔手术围术期,高渗快速缓解+等渗日常维护的序贯治疗能有效联合药物、手术疗法,维护鼻腔健康。
一
变应性鼻炎危害众多
变应性鼻炎(AR)是鼻炎中最常见的类型,全球10%~20%的人群深受其困扰,约5亿人正接受AR的治疗。流水样涕、鼻痒、鼻塞、喷嚏、眼痒、结膜充血等症状往往会造成患者的不适,严重的儿童患者可有所谓的“变应性敬礼”动作(为减轻鼻痒和使鼻腔通畅而用手掌或手指擦鼻前部)。
这种疾病本身虽不严重,但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学习、工作、社交和文娱活动),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鼻-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等。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两病常同期先后发生,而积极治疗变应性鼻炎可防止或减轻支气管哮喘。
二
变应性鼻炎,指南推荐这样治疗
变应性鼻炎虽然“难缠”,但治疗方法颇多。除了药物、激光射频及手术治疗外,鼻腔冲洗也是一种辅助治疗鼻炎的方法,且有效、简便、安全。
鼻腔冲洗能够缓解鼻腔不适及多种症状,在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无明显禁忌证及不良反应,容易坚持长期使用[1];其通过提高黏液纤毛功能,降低黏膜水肿,减少炎性因子从而起到物理或机械的清除作用[2]。
无论是对儿童还是成人,鼻腔冲洗均在鼻部疾病的诊疗指南中占有一席之地。《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3]、《儿童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建议》[4],EPOS[5]、《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6]等指南共识中均推荐采用盐水冲洗治疗鼻炎。年《中国慢性鼻-鼻窦炎诊疗和治疗指南》[7]中也明确指出,鼻腔冲洗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手段,为鼻内镜手术后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
三
如何让鼻腔冲洗更舒适、高效?
传统的鼻腔冲洗(灌洗)压力较大,不适感明显,操作及携带均不方便,较难坚持使用;雾化式鼻腔冲洗采用雾化原理,将冲洗液雾化后喷入鼻腔,起效迅速,喷雾均匀,安全舒适,患者更易接受,依从性好,更适合长期使用。
对于鼻腔冲洗液的选用,生理性海水不含激素、抗生素、防腐剂,无毒无刺激,顺应性好,儿童及孕妇皆适用。相较生理盐水,生理性海水中含有铜、锰、锌、银等二十多种有益的矿物元素,而这些微量元素可参与抵抗鼻腔非特异性炎症[8],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有杀菌、消炎、抗过敏的功能[9]。生理性海水联合鼻内皮质激素能够显著减少鼻分泌物中平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0],提示过敏反应的减轻;而如果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临床有效率高达87.3%,并显著改善儿童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11,12],其预示着鼻腔自身防卫的增强,能更有效地清除进入鼻腔的有害物质,更快恢复正常状态。
而于鼻腔冲洗液浓度的选择上,应针对不同情况予以调整。鼻炎急性发作期,如鼻塞、流涕较严重时,可采用2%浓度高渗生理性海水,并持续冲洗2周,起到快速缓解的作用。与等渗生理性海水相比,高渗生理性海水冲洗治疗慢性鼻炎可显著缩短鼻黏液纤毛清除颗粒时间(即增强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儿童急性鼻窦炎的治疗中,高渗生理性海水起效更快,5天的有效率优于生理盐水[13]。
同时,冲洗液的酸碱性及是否添加缓冲溶液也可影响鼻腔冲洗效果。在减轻鼻部症状方面,pH值在7.2-7.4之间的缓冲弱碱性等渗盐水较之无添加等渗盐水及pH值在8.2-8.4之间的缓冲碱性等渗盐水效果更佳,患者出现鼻腔烧灼感、耳胀痛感的情况也较少[14],故采用pH值呈弱碱性、添加缓冲液(维持pH值长时间恒定)的高渗生理性海水冲洗,可通过中和作用进一步改善鼻腔感染状态下的酸性环境,偏碱性溶液及海水中的锌、银离子也有利于细菌生物膜的清除[15],可降低黏液的黏稠度,增强纤毛运动功能,与感染更快说“拜拜”。
但是,高渗盐溶液将引起传递痛觉信息的P物质释放和腺体分泌,存在刺激痛觉神经元、导致鼻腔出现烧灼感的可能。尽管2%浓度高渗生理性海水在长期使用中未发现相关不良反应报道,仍建议高渗生理性海水的使用时间在2~4周范围内,于症状消除后的缓解期采用等渗生理性海水冲洗,形成高渗快速缓解+等渗日常维护的序贯治疗。
实际生活中,考虑到患者依从性和操作的便捷性,应用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标准化生产的便携雾化冲洗装置(如诺斯清?生理性海水鼻腔护理喷雾器),配置以标准的、不同浓度的生理性海水作为冲洗液,可适应不同病种、病情、病程的治疗需求,如儿童鼻窦炎急性发作患者可用具有无锐角安全喷嘴的诺斯清?儿童装生理性海水鼻腔护理喷雾器(50ml)配以高渗生理性海水2周+等渗生理性海水2周序贯治疗。同时,瓶装式的冲洗装置能满足患者随时取用的期望,从而实现便捷、舒适、高效的鼻腔冲洗。
参考文献
1.李倩,潘家华.临床肺科杂志,,17(9):-.
2.《鼻腔冲洗研究新进展》.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4):14.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等.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46(1):7-8.
4.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等.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48(3):-.
5.WytskeJ,etal.Rhinology.;23:1-.
6.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51(1):6-24.
7.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48(2):92-94
8.TeiraR,Mu?ozJ,ZuberoZ,etal.EnfermedadesInfecciosasYMicrobiologíaClínica,,10(5):-.
9.孙红霞.中国药物经济学,(9):-.
10.Jia-RuiChen,etal.InternationalJournalofPediatricOtorhinolaryngology.;5-8.
11.陈瑜.中国妇幼保健.;28(10):-.
12.宋培荣,等.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2(18):-.
13.牛小燕等.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15(5):-.
14.SupindaChusakulMD,SukanyaWarathanasinMD,NaphornSuksangpanyaMD,etal.Laryngoscope,,(1):53–56.
15.程向荣,王秋萍.医学研究生学报,,21(2):-.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