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额骨、蝶骨、上颌骨、筛骨)内含气空腔的总称,均有窦口与鼻腔相通。鼻窦可提供粘液具有保持鼻子湿润和保护鼻子。它们有时会因感染而在短时间内发炎,其中部分人可能不幸地发展出慢性鼻窦炎(发病时间大于三个月)。
有相当一部分人正遭受这种疾病的困扰。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中国7个不同区域代表性城市多中心慢性鼻窦炎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中国人群慢性鼻窦炎的患病率为8%。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鼻窦炎影响认知的证据。近期,研究人员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迈进了一步,发现慢性鼻窦炎影响大脑神经连接,不过暂时没有发现病患与健康人群在认知上的显著差异(研究人员强调,可能因为参试人员都是年轻人,疾病对认知的影响暂时还未体现)。
年4月8日,科学家在《美国医学会杂志·耳鼻喉科-头和颈外科学卷》(JAMAOtolaryngology–HeadandNeckSurgery)杂志发文指出,慢性鼻窦炎与大脑活动改变(可能有害)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其论断主要基于认知相关脑区的神经影像数据。论文作者团队由来自华盛顿大学、哈医院等机构的医生和研究人员组成,第一作者阿里·贾法里(ArieJafari)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兼助理教授。实际上,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团队围绕鼻炎患者的认知能力开展实验,寻找鼻窦炎影响认知的证据。例如,有科学家对比了慢性鼻窦炎患者与普通人的认知能力差异,以及他们接受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发现,患者在认知功能测试中的表现相较对照组更不理想,而在开始接受针对性治疗后,其表现得到改善;此外,鼻窦炎患者还表示自己会体验到“脑雾”,具体包括鼻塞、味觉和嗅觉减弱以及面部疼痛或不适等。不过这些观察结果还停留在现象层面上,相比之下,此项新研究突破性地找到了鼻窦炎症-认知功能关联性的生理基础——神经连接。贾法里团队调用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人类连接组项目(HumanConnectomeProject)的数据作为分析依据。(人类连接组项目起始于年,持续了5年,旨在绘制和理解人类大脑的电路,以及神经连接的运作过程。)项目方从多名健康、年轻的成年志愿者处收集了他们的神经影像数据,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认知测试。贾法里和同事选定22名表现出慢性鼻窦炎症状的项目参与者,将其神经影像数据与无炎症的相似参与者进行比较,结果得到如下发现:鼻窦炎人群与认知相关的关键脑区——有助于我们保持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额顶网络(FPN),以及帮我们区分重要刺激,并在我们的进行沟通或协调其他社会行为时发挥作用的凸显网络(saliencenetwork)——的功能连通性似乎更低,而默认模式网络(DMN)的连通性则增强了。DMN在人处于静止状态,且不专注于任何特定任务(例如做白日梦的时候)时最为活跃。不过慢性鼻窦炎患者在认知测试方面的表现似乎并不比对照组差。研究团队据此推断,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大脑中似乎发生了一些特殊变化,这或许就是他们经历脑雾症状的原因,而鉴于提供数据的患者皆为年轻人,因此可能还有更多炎症相关的认知问题暂时尚未显现——如若不进行炎症治疗,长期带病,显著变化可能就会发生了。尽管如此,贾法里等人还是小心翼翼地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定性为概念证明(proof-of-concept,意为对某些想法的一个较短而不完整的实现,以证明其可行性,示范其原理,其目的是为了验证一些概念或理论),表示需要更加仔细地研究这种关联,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贾法里表示:“下一步将对被确诊为慢性鼻窦炎的人进一步研究。研究内容可能涉及扫描患者大脑,然后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鼻窦炎,再做二次扫描以查看其大脑活动是否发生变化。或者,我们也可能会在患者的血液中寻找炎症分子或标记物。”下一阶段的研究不仅可能证实鼻窦炎的确会损害大脑,还有望为更多鼻窦炎相关脑部问题(包括现在还未明确发现的)提供治疗依据。资料来源:
ChronicStuffyNoseLinkedtoChangesinBrainActivity,StudyFindsEND记得在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