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过敏性鼻炎(localallergicrhinitis,LAR)是指患者具有典型的过敏性鼻炎症状但是常规过敏原检查(即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体外特异性IgE)为阴性,却可以在鼻粘膜中检测到特异性IgE的鼻部疾病。虽然LAR不是新发现的,早在年就有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并且上世纪八十年代从鼻粘膜中检测特异性IgE的方法学就已经建立,但是直到近些年才真正提出LAR的概念。LAR的发病率一直不清楚,年有研究报道鼻炎患者中,LAR的发病率为25.7%,过敏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的发病率为63.1%,非过敏性鼻炎(nonallergicrhinitis,NAR)为11.2%,此研究还证实螨虫是LAR和AR发病的最相关过敏原。相似的研究发现在老人鼻炎患者中(平均年龄66岁)LAR的发病率为21%。这些都是鼻炎患者中LAR的发病情况,普通人群中LAR的发病率还未见报道。但如果普通人群AR的发病率为30%,那LAR的发病率大约为总人群的7%左右。
AR的发病机理已经相对清楚,简单地说就是鼻粘膜的炎症反应,包括IgE介导的即发型肥大细胞脱颗粒和迟发型的嗜酸性粒细胞和T细胞响应表达Th2细胞因子,比如IL-4、IL5等,最近的研究证实胸腺基质淋巴细胞(thymicstromallymphopoietin)、IL-25、IL-33等也都起到重要作用。LAR的发病机制相对研究较少,有研究对螨虫引起的LAR患者进行鼻激发试验(nasalprovocationtest,NPT),60%的患者立即出现鼻部症状,并且类胰蛋白酶(tryptase)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显著升高,这两种物质分别是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活化的参数。AR和LAR患者NPT后ECP浓度比正常对照组人群显著升高,AR和LAR患者在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basophilactivationtest,BAT)中阳性率也显著比正常对照组高,但两组间又不同,这说明LAR和AR的发病机制相似,但不完全相同。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specificimmunotherapy,AIT)对LAR患者一样有效,也间接说明LAR和AR发病机理类似。有DBPC研究采用皮下免疫治疗对螨虫过敏的LAR患者治疗2年发现症状评分、用药评分及无症状天数都在一年后显著下降,50%的LAR患者经AIT后NPT阴性,血清中特异性IgG4升高,说明AIT对LAR一样有效。
LAR诊断相对复杂,除了显著的鼻炎症状外,还需要检测鼻粘膜中的特异性IgE,但是有研究发现AR患者、NAR患者、及正常人鼻粘膜中均可检测到特异性IgE,阳性率分别是86.7%、33.3%和50%,此研究指出鼻粘膜中的IgE更像是非特异性的。NPT是诊断过敏性鼻炎的金标准,但是单独的NPT不能确诊LAR,因为NPT阳性标准的判断通常基于症状评分,其特异性和准确度都不错但灵敏性稍差,还不如比皮肤点刺试验;而采用光学鼻腔检测法(opticalrhinometry)灵敏度要好很多,目前NPT还没有标准的阳性评价方法。有研究发现54%的患者在屋尘螨NPT中阳性,却只有22%的鼻粘膜IgE阳性。NPT和过敏原特异性IgE双阳性对LAR的诊断更有效。近几年发展的过敏原组分诊断(中科UM-D专治白癜风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