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吾穴针刺结合核酪注射液穴位注

新吾穴针刺结合核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

作者:邵义燕a,丁德光a,b(湖北中医药大学a.针灸骨伤学院,湖北武汉;b.附属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武汉)

摘要

目的评价新吾穴针刺结合核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过敏性鼻炎患者9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给予新吾穴针刺结合核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口服。两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相关因子:IgE、组胺(HIS)、白介素4(IL-4)水平及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评分变化。结果①两组在治疗后血清IgE、HIS、IL-4水平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RQLQ量表评分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89.36%)明显高于对照组(5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相比较,针刺新吾穴结合核酪注射液穴位注射可明显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及炎症水平,疗效明显。

关键词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新吾穴;核酪注射液;血清相关因子;生活量表RQLQ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指特异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症疾病[1]。现代医学主要治疗方法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口服或鼻用抗组胺、白三烯、胆碱药物;激素类药物;免疫治疗及外科治疗。但因其在心血管、内分泌等方面的副作用[2],使得中医疗法特别是针灸治疗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认可与重视。笔者通过针刺新吾穴结合核酪注射液穴位注射以调整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的平衡来治疗鼻部阴阳失衡,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疗效确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自年1月至年12月入院的过敏性鼻炎患者95例,根据随机对照表法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14~55岁,平均(31±4)岁;病程1~9年,平均(5.74±1.49)年,予新吾穴针刺结合核酪注射液穴位注射。观察组48例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16~59岁,平均(35±4)岁;病程1~9年,平均(5.55±1.23)年;予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口服。组间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年在海口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分会上修订的AR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3]。②符合西药及针灸治疗的适应症。③签署了知情同意相关资料。

排除标准:①排除近期接受抗胆碱类药物、抗组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相关治疗者。②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及恶性肿瘤者。③排除有药物禁忌、处于哺乳期、依从性不佳者。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新吾穴针刺治疗结合核酪注射液穴位注射。新吾穴针刺治疗:根据李新吾取穴方法,患者取坐位,头偏向对侧,略后仰,在定位新吾穴体表进针点后,用碘伏对穴位进行绝对消毒,选取新吾穴针沿颧骨弓的下沿与冠突之间的缝隙进针,进针方向为进针点的内上方,深度为55mm,当感面部麻胀或出现放电感时,说明针刺到翼腭窝内,即为针刺得气,若针身全部没入而患者无针感可拔出针1cm,调整方向,并来回捻转提插,或针刺另一侧,避免增加患者痛苦,得气为度。一般不留针,轻度捻转提插即可拔针,出针后按压针孔,避免出血[4-6]。一周一次,左右两侧轮流取穴治疗。核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以肺俞、脾俞、肾俞为主穴,配穴选择足三里、丰隆。治疗时每次选取一对背俞穴配一对体穴,主穴顺序依次为肺俞、脾俞、肾俞,配穴依次为足三里、丰隆[7]。每穴注射核酪注射液1mL。肺俞、脾俞进行穴位注射时,针尖斜向脊椎方向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足三里进行穴位注射时,注意把握针刺方向和深度,避免伤到胫前动脉和腓神经;丰隆进行穴位注射时,注意避开胫前动脉分支、腓浅神经。出针后若有出血,及时使用无菌干棉签按压1min。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治疗结束后,嘱患者休息5~10min,观察患者是否有其他不适或不良反应。操作均由针灸科主任医师(潘红玲、丁德光)进行,治疗环境通风明亮,安静舒适。

对照组: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mg,每日1次口服。

疗程:2组均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血清相关因子测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2个疗程后血清IgE、组胺(HIS)、白介素4(IL-4)的变化。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两个疗程结束后,采集空腹静脉血5mL,经r/min离心5min,分离血清,-80℃冷藏备检。运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深圳新产业公司,型号Maglu?mi)检测血清中IgE、组胺、白介素(IL-4)的水平,试剂盒采用人体免疫球蛋白E(IgE)、组胺(HIS)、白介素4(IL-4)测定试剂盒(深圳新产业公司,试剂编号:)。

1.3.2RQLQ量表[7]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RQLQ量表变化。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疗效进行观察,共七个部分包括28个提问,每个问题均分为0~6分共7个等级,得分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RQLQ量表评分。

1.4疗效评价

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个疗程后鼻部症状总评分变化。鼻部症状总评分(totalnasalsymptomsscore,TNSS)[5]包括喷嚏、鼻塞、鼻痒、流涕4个症状。每个症状评分按:无症状,0分;症状轻微,1分;中重度症状,2分;症状严重,3分,累计总分即为TNSS。评分标准为:(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显效:≥66%;有效:65%~26%;无效:≤2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xˉ±s)表示计量数据,例数(%)表示计数数据,组间计量分析用独立t检验,组内计量分析用配对t检验,组间计数分析用卡方检验,组间疗效分析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血清相关因子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IgE、HIS、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上述血清相关因子水平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QLQ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RQLQ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RQLQ量表评分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结果见表3。两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学将变应性鼻炎归为“鼻鼽”范畴,认为本病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为本虚标实的病症,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肺失宣发肃降,津液输布失常,停聚于鼻,加之外感六淫邪气发为此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降浊,脾虚湿胜,痰浊不降反升发为此病;肾藏精,为后天之本,肾主纳肾三脏,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健脾益气,扶正驱邪;丰隆为胃经络穴,祛痰要穴。诸穴相配,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选穴精当,疗效甚佳。本研究所选用的穴位注射药物核酪注射液,与免疫核糖核酸(IRNA)近似,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细胞免疫活性,提高机体抵抗力。核酪注射液中的核蛋白水解物酪氨酸,有促进激素合成的作用,还能对抗IgE引起的变态反应[8]。穴位注射是传统针刺的创新与发展,以其穴位及药物的双重作用,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以发挥经络—穴位的整体调节作用。

新吾穴又称蝶腭穴,在19世纪60医院耳鼻喉科李新吾主任发现并提出。新吾穴位置左右各一,相当于蝶腭神经节处,次神经节包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支分布于鼻、咽、口等部,针刺新吾穴,即可以双向调节鼻后侧蝶腭神经节中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起到缓解及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远期疗效达2年以上者达70.4%[6]。变应性鼻炎是全球高发的鼻腔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目前有报道显示变应性鼻炎患者约占全球人口20%~30%[9],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愈发严重,过敏性鼻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Ⅰ型变态反应与精神心理损害及人格特质异常密切相关,变应性鼻炎病情迁延不愈,在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及心理等方面影响很大,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会让患者产生诸如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对青少年儿童而言其心理行为的发育状况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人格特质出现异常,反过来,长期的精神压力也必然有损机体免疫系统,进而加重病情[10-11]。因此在治疗该病时不应仅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dongdd.com/xhbdy/6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