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市二十多年前的中考状元,曾经的三清团。随便讲讲曾经的故事:
其实,这些高分考入四中的同学,在初中以前,早已养成了超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好的生源,再加上清华北大在北京这么多的录取名额,如果不能大拨轰地考进去才是无地自容。看来板上钉钉了!只有上了好的小学,好的初中,才能考上四中,而考上四中以后,就可以躺着上清华北大了。那答主您上的是哪所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呢?
其实,我在北京出生后没多久,就因父亲参军去了外地,我的小学和中学,都在当地的军队子弟学校中度过,直到初三才回到北京。我非常感谢母校对我幼时的培养,但是就事论事,那所小学校从硬件到软件,条件都与北京哪怕最普通的学校有天壤之别。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奥数,也没有在小学接触过英文,更别说什么航模、演讲这些兴趣活动了。不过倒也是好事,儿时的记忆轻松而畅快,并没有什么作业与考试的阴影。
在回答此题时,我开始回想小学时代究竟打了什么样的基础,才使得到了北京也不但没有落伍,还一不留神拿了个中考状元呢?思想起来,有这么几点我认为相当重要:
一、大量的阅读与背诵。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记忆游戏。记得小时候,我的床头挂了一幅梁山好汉图,我大约在四五岁就能完整背下一百单八将的绰号和名字。上学以后,最大的两个乐趣,一是背古诗词,二是背世界地图册。记忆和阅读,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而阅读能力提高了,各门课都会比别人占不小的便宜。就拿地理课来说,有了背地图册的底子,我完全没有费过力就没怎么下过一百分,高中时土库曼斯坦总统到访我班,我也能轻松答出他们的首都是“阿什哈巴德”。
二、挑战思维的极限。虽然没有接触过奥数,但是在父母的引导下,我也很喜欢有意识思考和钻研一些自己并不能完全理解的内容。其实这个真不需要什么课外材料,就是别人上三年级的时候,你找本五年级的书来看看琢磨琢磨就是了。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挑战思维极限的积极性和能力。后来到了高中第一次接触奥赛,虽然没取得过太显眼的成绩,我基本上不觉得太困难。而那时,我也喜欢找本线性代数或者微积分来看看烧烧脑子。
二、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从人生结果上看,这几乎成了现代人最重要的一项能力——不管专业能力如何,只要能说能写,就一定活得不错。当然,表达能力的基础,其实还是阅读与记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有了阅读基础,有意识地多演讲,多写作,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而更重要的是,以上几点,并不需要什么特殊高明的老师,或者密不外宣的教辅,只要家庭教育得法,加上个人努力,每个人都能做得很不错,根本不需要什么好学校的加持。(当然,大学教育与此不同,因为很多前沿知识的理解与学习,非有良好的氛围与导师不可。)
可是,确实限于小学时的学习环境,我也在一些方面的核心能力上有很大的不足,这些也都或早或迟地在某方面制约了我的能力:
一、英语水平不高。英语这个事真没办法了,没有靠谱的老师或者良好的语言环境,任你自己怎么努力也是枉然,小时候这方面的短板,可以说困扰了我多年,直到博士毕业时,老师还认为我的英语水平根本无法去国际会议上演讲。后来在微软研究院用英语多了,似乎听说读写也很快提高了一些。更致命的是,到今天,我使用英语时也没有太强的表达意愿和激情。这无疑让我丧失了很多潜在的机会。
二、动手能力较差。在子弟小学的初中里,由于条件所限,我隐约记得试验课都是老师以评书的方式介绍,或者老师自己做个试验我们看看了事。没有了大量试验课的动手基础,再加上天赋不佳,我这方面的能力与北京的学生相去甚远,高中生物课试验,我记得没有一只小白鼠在我的手术后能够成功活上哪怕一秒钟。直到大学时,焊电路板的实验还让我望而生畏。万幸,后来从事的事计算机行业,并不需要高超的动手能力。(别跟我说敲代码算动手。)
幸运的是,这两项能力虽然重要,却与升到好大学的应试教育过程关系不大(出国留学者别论),不过,从一生的角度考虑,这这还是要在小时打好基础。
从我个人的经历做个不恰当的推广,我认为大学前的教育,在公开知识的范围内,靠家庭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全可以为每个孩子都提供达到一流水准的机会,认为上了好的学校就可以高枕无忧,不闻不问的家长,才是犯了个大错误。
北溟乘海生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