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过敏性鼻炎要用对方法

  处暑之后,很多人进入了一年中最难过的季节:连续不断地打喷嚏、说来就来地流鼻涕、眼睛红肿瘙痒并且越揉越痒,上述症状轮流发作。过敏症状,不经意地就来了。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单希征教授表示,因为初秋时,北方地区的艾蒿、草(俗称“拉拉秧”)等野草会产生大量花粉,这些花粉颗粒很小,能随风播散到十几公里远的地方。易感人群吸入这些颗粒后,会出现鼻痒、打喷嚏、流鼻涕、眼痒、嗓子痒、咳嗽甚至是哮喘症状。这是独属于这季节的过敏性鼻炎。据统计,花粉过敏的鼻炎37%在5年内、47%在9年内会发展为季节性哮喘。解决秋季季节性的过敏性鼻炎,需要全面防控、用对方法。

1环境过敏原增多导致发病率上升

  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一项全球范围的调查发现,每10个人当中就有大多数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鼻炎,发病率已超过10%,其中不乏过敏性鼻炎,特别是近十年更以每年3%~5%的速度增加。

  近年来,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主要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过敏原增多密切相关。既然叫过敏性鼻炎,顾名思义,其必定存在过敏原。要预防过敏性鼻炎发作,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自身的过敏原,并尽可能避免接触。

  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俗称过敏)。其典型症状常表现为阵发性急性发作,常常先是鼻痒,接着连续打喷嚏,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流大量清水样鼻涕,鼻子不通气,闻气味能力差,吃饭不香;还可能出现眼睛发红发痒及流泪、头痛头晕、咽痒咽干、耳鸣耳闷,甚至失眠,并发中耳炎、鼻窦炎、鼻出血、哮喘等疾病。

2过敏与压力密不可分

  过敏原因纷繁复杂,既是遗传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也与生活压力与日俱增密不可分。

  过敏性疾病不是遗传病,但有一定遗传倾向。据统计,父母一方患有过敏的,子女患过敏性疾病可能性约为30%;父母双方都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子女患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则高达50%以上。 

  过敏性疾病也是一种“富贵病”,即发达地区和城市人群的发病比例高于非发达地区和乡村;高收入人群的发病率高于低收入人群。此外,年幼人群发病率高于中老人群。

3检查过敏原是基础

  一般的过敏原包括:屋内尘土是最常见的过敏原;植物花粉常引起季节性过敏鼻炎,如春秋季空气中花粉飘散量最多,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节;此外还有动物皮屑、羽毛、真菌等。

  如果想知道对何种物质过敏,医院做过敏原检测,即采用点刺液进行皮肤点刺法检查。这种方法安全、敏感性强、基本无痛,当时就可得到准确结论。若皮肤试验结果为阳性,证明存在过敏原,医生可有的放矢采取防治措施。

  据统计,大部分患者(尤其是儿童)能查到过敏原,但也有不易查到过敏原的,如65岁以上老人、近期内用过抗组胺药者。如果皮肤试验为阴性,医院抽取静脉血或收集鼻分泌物,检测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抗体)。如果为阳性,可确诊为过敏性鼻炎。

  此外,也可做过敏原鼻黏膜激发试验,医生将过敏原浸湿小块滤纸置于患者鼻腔内,10分钟后出现鼻部四大症状为阳性,可确诊为过敏性鼻炎。

  如果无条件检查上述项目,也可以先试用类固醇喷鼻几天,或类固醇喷鼻与口服抗组胺药同时使用,若症状能迅速控制,可考虑按过敏性鼻炎治疗。

4常年发作需交替用药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应该坚持长期交替间隙的用药原则。如一年中6-9个月可以用类固醇药物喷鼻,再用3个月口服抗组胺药。

  有些患者害怕长期应用类固醇药物会产生副作用,往往症状一改善就马上停药,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可取。

  虽然有时在临床上无症状或症状很轻微,但鼻部仍有慢性炎症存在,一旦停药会导致症状复发。而且,这种药物仅作用于鼻部,全身吸收很少,被吸收的这一小部分也能迅速在肝脏内灭活,副作用很小。如果症状复发,还可重复使用类固醇药物喷鼻,一般不会出现耐药性。

  要注意的是,很多慢性鼻塞患者的常备减充血剂类的滴鼻药水,常见的有:呋麻滴鼻剂、羟甲唑啉等。这类药物虽然能迅速解除鼻塞的症状,但却有继发性再让鼻黏膜扩张的副作用。即用药后鼻腔虽然暂时通畅,但经数小时后药效消失,鼻塞情形会重新出现,此时患者只得再度使用,如此往复会导致鼻腔黏膜血管收缩扩张的自然功能失调,使鼻黏膜就好像弹性疲乏的橡皮筋一样,造成药物性鼻炎。另外,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频繁使用鼻黏膜收缩剂,可能造成血压上升,或诱发心绞痛,婴幼儿也尽可能不要使用此类药物。

5使用抗过敏药物有原则

  很多人会鼻子痒,不停打喷嚏、流鼻涕,有时候发展到嗓子痒,接着眼睛也又痒又肿,除非到下雨天或者到湿度好的环境这些症状才能减轻。

  有人随便吃点儿感冒药也能对付,也有人觉得用点治鼻炎的喷剂缓解,但鼻子的症状却时好时坏,久了甚至还出现胸闷、喘息的症状。对于这些典型的过敏性鼻炎患者,用药一定要讲究原则。

  目前,这些症状的过敏性鼻炎确实还很难根治,治疗方法虽众多,效果却因人而异。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是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脱敏治疗、手术治疗等。一般来说,能避免过敏原是最好的,但往往很难做到,那么就需要使用一些抗过敏的药物,比如:开瑞坦、伯克纳、雷诺考特、内舒拿等口服及鼻腔喷鼻剂。

  如果症状比较轻,可以服用如苯海拉敏、扑尔敏等口服抗组胺药。这些是第一代抗组胺药,起效快,服药后0.5-1小时能迅速控制症状,但有嗜睡、困倦等副作用。现在有了第二代抗组胺药,如开瑞坦、仙特敏等,疗效较第一代好,而且基本无嗜睡、困倦等副作用,如果有条件可以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但要注意,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服药时间一定要延续到发作季节过后。其中第二代抗组胺药息斯敏有副作用,要慎用。

6试试几种特殊疗法

  目前在临床上,针对秋季过敏性鼻炎花粉过敏这一病因可选取特异性免疫治疗,又称脱敏治疗。

  过敏原脱敏疗法是针对过敏原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是逐步增加通过皮下注入过敏患者的变应原疫苗的量,达到缓解与过敏原有关症状的有效剂量,还可用于确诊有临床相关抗原的特异性IgE抗体的病人。这样,在配合药物治疗减轻症状基础上,能有效解决问题,并防止其发展为哮喘。尤其对于已有哮喘的病人,特异性免疫治疗可防止哮喘进一步加重。但此疗法也需根据每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过敏性鼻炎发作次数多了,时间久了产生耐药性了,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了,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如激光、射频、微波、等离子刀微创手术等,还可选择鼻内神经选择性切断术,断绝过敏性鼻炎的发生环节。

  这其中,聚焦超声技术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也不错,就是利用超声靶向性聚焦,作用于鼻黏膜下组织,减轻黏膜下神经、血管和腺体的反应性,从而明显改善过敏性鼻炎的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水样涕等症状。这种方法为靶向治疗,可在门诊治疗,局麻下即可完成手术,操作时间短,无创、并发症低,治疗痛苦小,门诊统计数据显示,有效率高达85%以上。

生活细节有助于鼻炎防控

  专家表示,除了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预防还是很关键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生活细节。

  比如:要注意正确擤鼻涕。在急性发作时,由于清水鼻涕好像洪水泛滥一样,怎么擤也擤不干净。建议最好是两边鼻孔分开擤,且动作要轻,不可过度用力,至少不可让耳朵产生嗡鸣声。

  如果出现不断分泌的黏黄鼻涕,表示鼻腔里面可能已经被细菌感染,鼻窦内也多少会有一些因为感染发炎而出现的液体。这时在擤鼻涕时,宜将头稍往前倾,不要直立或后仰,这种姿势较有利于排出鼻窦内的分泌物。

  其次,不能挖鼻孔。鼻腔的血液供应异常丰富,挖鼻孔易使鼻黏膜受伤,有时候还容易出血,所以应尽量不挖鼻孔。

  另外,可注意多补充维生素C等来增强免疫力。适当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类食物,如青菜、西红柿、橙子、红枣、豆类、瘦肉、乳类、蛋类等,可增强血管弹性、改善鼻腔黏膜的血流。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崔佳本期制作张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dongdd.com/bdyss/54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