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由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小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布。
儿童变应性鼻炎也称儿童过敏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10%,且呈继续增加趋势。由于儿童变应性鼻炎对下呼吸道炎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及临床转归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制订本诊断和治疗指南,对规范临床诊疗及哮喘防控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适用于2~14岁的儿童患者。定义和分类一、定义儿童变应性鼻炎是指易感患儿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二、分类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和持续性变应性鼻炎两类:间歇性:症状表现4d/周,或连续4周;持续性:症状表现≥4d/周,且≥连续4周。三、病情分度依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为轻度和中一重度:轻度:症状较轻,对学习、文体活动和睡眠无明显影响;中一重度:症状明显,对学习、文体活动和睡眠造成影响。诊断一、症状清水样涕、鼻痒、鼻塞、喷嚏等症状出现2项以上(含2项),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约1h以上。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症状严重的患儿可有所谓的“变应性敬礼”(allergicsalute)动作,即为减轻鼻痒和使鼻腔通畅而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二、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症状严重的患儿可出现:①变应性黑眼圈(allergicshiner):由于下眼睑肿胀而出现的下睑暗影;②变应性皱褶(allergiccrease):由于经常向上揉搓鼻尖而在鼻部皮肤表面出现横行皱纹。三、皮肤点刺试验(skinpricktest,SPT)在停用抗组胺药物至少7d后进行。使用标准化变应原试剂,在前臂掌侧皮肤点刺,20rain后观察结果。每次试验均应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采用组胺,阴性对照采用变应原溶媒。按相应的标准化变应原试剂说明书判定结果。四、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适用于任何年龄,是诊断儿童变应性鼻炎重要的实验室指标之一。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并同时具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2项中任何一项的阳性结果,方能确诊儿童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一、抗组胺药物推荐口服或鼻用第二代或新型H1抗组胺药,可有效缓解鼻痒、喷嚏和流涕等症状,是轻度问歇性和轻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首选治疗药物。疗程一般不少于2周。二、鼻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中一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首选药物,也可应用于轻度患者,对改善鼻塞、流涕、喷嚏及鼻痒等症状均有作用,疗程至少4周。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按照各类药物说明书推荐的方法使用。三、抗白三烯药物是中一重度变应性鼻炎治疗的重要药物,特别适用于伴有下呼吸道症状的患儿(如同时合并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哮喘等),常与鼻喷或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四、色酮类药物对缓解鼻部症状有一定效果,但起效较慢。也可用于对花粉过敏者的花粉播散季节前预防用药。滴眼液对缓解眼部症状有效。上述各类药物在足够疗程、症状得到基本控制后,可根据病情程度减少剂量或使用次数。五、减充血剂鼻塞严重时可适当应用低浓度的鼻用减充血剂,连续应用不超过7d。推荐使用羟甲唑啉类、赛洛唑啉类儿童制剂,禁用含有萘甲唑啉的制剂。六、鼻腔盐水冲洗是改善症状、清洁鼻腔、恢复鼻黏膜功能的辅助治疗方法,推荐使用生理盐水或1%~2%高渗盐水。免疫治疗通过应用逐渐增加剂量的特异性变应原疫苗,减轻由于变应原暴露引发的症状,使患儿实现临床和免疫耐受,具备远期疗效,可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阻止变应性疾病的进展,是目前惟一有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改变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式。应采用标准化变应原疫苗。一、适应证5岁以上、对常规药物治疗无效、主要由尘螨过敏导致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明确,合并其他变应原数量少(1~2个),患儿家长理解治疗的风险性和局限性。二、禁忌证患儿出现下列情况之一:①变应性鼻炎合并持续性支气管哮喘同时发作;②正在使用B受体阻断剂;③合并有其他免疫性疾病;④5岁以下儿童;⑤患儿家长无法理解治疗的风险性和局限性,或无法接受治疗方案。三、不良反应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全身反应分为速发性全身反应(注射后30rain内发生)和迟发性全身反应(注射后30min后发生)。疗效评定根据儿童合作和理解的程度,尽可能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对治疗前后的总体症状和鼻部分类症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免疫治疗的远期疗效评定应在疗程结束2年后进行。预防和教育做好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该病的慢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以及对生活质量、学习能力和下呼吸道的影响(尤其是可诱发支气管哮喘),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变应原,如宠物、羽毛、花粉等;做好室内环境控制,如经常通风、被褥衣物保持干燥,不使用地毯等。对季节性发病的患儿,需提示家长在季节前2~3周预防性用药。海燕心苑:传递医学科普知识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