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医论:1.《内经》: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2.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形瘦尖长。禀乎木火。阴精不足。脑髓不固。鼻渊淋下。并不腥秽。暖天稍止。遇冷更甚。其为虚证显然明白。医者愈以风寒中脑主治。发散渗泄。愈耗正气。岂但欲愈。劳怯是忧。用天真丸。
3.张景岳《景岳全书》:凡鼻渊脑漏,虽为热证,然流渗既久者,即火邪已去,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故新病者,多由于热,久病者,未必尽为热证,此当审察治之,若执用寒凉,未免别生他病。其有漏泄既多,伤其髓海,则气虚于上,多见头脑隐痛及眩运不宁等证,此非补阳不可,宜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4.郑钦安《医法圆通》:肾络通于肺,肾阳衰而阴寒内生,不能收束津液,而清涕亦出。其人定无外感足征,多困倦无神,或忿嚏不休,或畏寒,或两脚冷,法宜扶阳,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姜桂汤、阳旦汤之类。5.黄元御《四圣心源》:其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是谓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肺气之郁,总由土湿而胃逆,胃逆则浊气填塞,肺无降路故也。6.李东垣《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笔者浅见:慢性鼻病,以现代医学的观点可细分为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多涕症等,然而,中医都可以用一套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来治疗。时下,笔者见到时下最常用的鼻病用方,则是苍耳子散,辛夷散以及辛凉解表的银翘散等,笔者颇不以为然。
先贤不约而同从各个角度提出鼻病从虚论治,相信不是空穴来风。现代西医研究:正常人鼻腔内,每24小时内可以渗出毫升的水液,用以滋养鼻黏膜,这种水液在将渗出鼻外时,即刻化为蒸气混在由肺呼出的废气中排出体外,同时又接受第二口新鲜空气,把一部分水液又回归到鼻腔,再为人体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排出而滞留在鼻腔,就是我们所见的鼻涕。纵上所论,鼻病多见的鼻塞多涕,实际上是一种水液回流障碍所导致的疾病。这种水液回流障碍,从中医来讲多是由于身体亏虚病变引起的,如果把人体的热量比作火,体液比作水,热量足,则气化正常,热量缺乏,则气化不足,滋生涕液,蕴于鼻腔。
就临床所见,大多慢性鼻炎,体质虚弱,不耐寒冷,或者一遇寒冷,鼻炎辄发,清涕滂沱,西医多谓之过敏性鼻炎,不过是人体正气不足之反映,岂能责之冷空气?而常年患鼻病者,多方求药,西药抗生素,中药清热药頻服而鲜效,岂能发散清凉一二再乎?阅当今所谓名家医案,芩连之辈为伍,苍辛之徒不绝,书曰:治多人矣。吾不信也。盖理不明则法不效,不然,何此病如此之多乎?观前贤之论,从虚而治,真可谓见道之言。今人不明其理,妄用发散,任意清凉,较之古人,曾不汗流浃背乎!
刘渡舟医案:鼻不闻香臭案
吴某,女,50岁。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眼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7年,屡治无功。伴见头晕,胸闷,心悸,指端麻木等症,舌质淡嫩,六脉沉弱无力。证属心肺阳气虚弱,阴气用事,久而生饮。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薤白10克。此方连续服用十多剂,饮消气通,而后鼻能闻知香臭。李东垣曾指出:中气虚弱,清气不升,可以导致清窍不利的病变,所以他采用温补脾胃而升清阳的方法来治疗清窍不利证。但是,本案则运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之法来治疗清窍不利病变。这是因为心肺阳气虚弱,寒饮内生,也往往可以产生鼻塞,呼吸不利等证,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应该引起注意。
联系作者,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