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曰:陈姓少年,住无锡路矮屋,年十六,幼年丧父,唯母是依,终岁勤劳,尚难一饱。适值新年,贩卖花爆,冀博微利。饮食失时,饥餐冷饭,更受风寒,遂病腹痛拒按,时时下利,色纯黑,身不热,脉滑大而口渴。家清寒,无力延医。经十余日,始来求诊。察其症状,知为积滞下利,遂疏大承气汤方,怜其贫也,并去厚朴。计大黄四钱,枳实四钱,芒硝三钱。书竟,谓其母曰:倘服后暴下更甚于前,厥疾可寥。其母异曰:不止其利,反速其利,何也?余曰:服后自知。果一剂后,大下三次,均黑粪,干湿相杂,利止而愈。此《金匮要略》所谓“宿食下利,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之例也。(《经方实验录》)《经方直解》《近代名医医话精华》《经方实验录》
论:脉滑大,就是浮大之义,宿物内阻,阳不内交,无阴之翕聚,所以外浮而滑大也。
本案患者之母,问的也很专业,其疑惑大概就是,下利是为阴证,不止其利,而反速利。此是泻其宿物阻碍也。
50食积成实——冯世纶医案孔某,男,4岁,年11月3日初诊。任体育老师,平素无病,但地震后不久出现肝硬化腹水,听医生说要补充蛋白质,其妻煮1只鸡1次吃下,谁知以后1周大便不行,腹胀难忍,用开塞露不下,用生理盐水、肥皂水灌肠皆无效。患者昏昏欲睡,时说胡话,腹大如锅按之痛。舌苔黄腻中褐,脉沉弦滑。证属水食积聚成阳明里实热,热犯神明,治以急下阳明实热,与大承气汤。处方:大黄1g,枳实1g,厚朴18g,芒硝(分冲)15g。
结果:患者服1煎,大便先干后溏,泻一大盆黑便恶臭熏天,人即感清醒,腹如卸负重。
后改服小柴胡合茵陈五苓散、茯苓饮等,嘱其喝鸡汤少吃肉,并多吃蔬菜水果,调理半年后腹水渐消。《冯世纶经方临床带教》
论:一只鸡一次吃下,又是一例典型的亢满为害,亢实之病。居然还是体育老师,没有这样的常识知识吗?难道是被所谓的蛋白质给迷惑了。大承气汤,为暴饮暴食的患者量身定做的专用方。一服见效,一剂痊愈。不看广告看疗效,欢迎品鉴。
51伤食停积许生泳堂母病请治。据云,因食豚肝、面饼后偶触怫郁,致患腹痛。自用麦芽、罐魏(楂曲)、香砂,二陈不应。因其痛在少腹,以为寒凝厥阴,加吴萸、炮姜腿之益剧。予问痛处可按乎?曰:拒按;又向日来便乎?曰:末也。切脉沉细,视舌,苔黄,中心焦燥。故谓生曰:此下症也。生曰;连服温消诸剂不验,思亦及此,因家母平素质亏,且脉沉细,故未敢下。予曰:痛剧脉伏,此理之常,素虽虚,而病则实,书称腑病,以通为补。仲师云:“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又云:“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今痛满拒按,舌黄焦燥,下证悉具,夫复何疑?
方定大承气汤,用元明粉代芒硝,仍加香砂、權魏(楂曲),兼行气滞。服头煎后,便行一次,其痛略定,随服复煎,夜半连下三次,痛势大减,舌干转润。易以调中和胃,旬后起居如常。《《杏轩医案》卷一)《名医验案精选》
论:用热药破其寒凝,不愈反剧,痛处拒按,此两点即可断定,此为宿积,加苔黄焦燥,则定此为下症。人虚脉沉细,畏惧下法,医论人虽素虚,而病则为实,此为腑病,以通为补。这个医案,如是腹满,脉沉细数,用附子大黄汤就可以。不是阴脏之寒凝,而是阳腑虚寒之寒积,也就是此积当附子大黄,以温药下其积寒。此是温下,而不是温寒。
本案只说腹痛,没说腹满,但痛处拒按,向日未便,这已经是燥屎证,舌黄焦燥,这已是大承气汤证,所以用承气汤,比大黄附子汤,更为合适。腑病燥屎,以通为补,泻实即是补虚。此有点上条,下利为何反速利之义。以通为补,就是泻实,而不是实其实,虚其虚。
为什么本案脉沉细?不见浮大阳滑?
5消食气冲——王雨三医案胸腹间有鼠奔窜奇验:昆山蓬莱镇王元士,年约30岁。患能食易饥,彻夜不寐之证,且胸腹间若有鼠在肤内奔窜。闻地板声,门之开关声,即觉昏晕不省,见火与人亦然。在医药中过生活者已非一日,而毫末无功。
召余诊视,见其面无病容,其右关脉滑实非常,余曰:此大承气汤之证也。其表弟兄叶姓医亦在座曰:此症延久不愈,时时昏晕,虚之极矣。曾请苏州曹大名医数次,服过吉林参90-10克而昏晕如故,今先生用大承气汤,得无速其死乎?余曰:在未服参前,昏晕决非如是之甚。
曰:近日病剧而体愈虚,昏晕愈甚。犹幸人参以支持之,否则恐早不支矣。余曰:此病服参是速死耳。此即大实如赢状,误补益疾之证也。非用大承气汤以大泻之,决无生理。
曰:先生谓阳明胃火证,何以身不热而无谵语发狂等现象,反欲时时晕去乎?余曰:凡病不能专凭标证。如有身热谵语发狂等症,反多数为极寒之阴盛格阳证,非一定是阳明胃火旺盛之证也。
曰:先生何以决定认为阳明火旺之证?
曰:其能食易饥,不得眠者,皆胃火旺盛之证验也。况《内经》云:阳明病,恶见火与人,闻木声则心惕惕然。其胸腹间如鼠奔窜者,亦即胃火旺盛,激其气血,随经而疾驶之征象也。以阳明为多气多血之海,阳明经行身之前,胸腹为阳明经所过之处,故见证如是耳。
曰:先生既决此证为阳明火,惟用大承气汤,元气恐不支。
余曰:凡实热病以泻为补。《内经》云:壮火食气。不泻其火,焉能保持元气?故曰以泻为补耳。
曰:先生必欲用大承气汤,肯负危险之责任乎?曰:余今夜寓此,服后如有危险,吾任其咎。乃以大承气汤服之,是夜即得安寐而昏晕亦定。次日复诊,其右关脉仍滑实。嘱其再照原方服1剂后,改服泻胃散,去黄连加元明粉,服之五六剂而愈。《近代名医医话精华》
论:能食易饥,彻夜不寐这两个症并见,就能确定此是胃热腑实证。胃热则消谷,所以能食易饥,这个症在调胃承气汤医案,有好几个医案。土燥则不眠,水寒则欲寐,这两条贯口,就知此为胃热腑实病。
阳实则谵语,阳虚则郑声,注意区别虚实。阳格之身热,区别潮热之恶热。亡阳之狂区别与阳实之狂。也就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证的虚狂,对比桃核承气证与阳明胃腑的实狂。
本案王雨三辨证与医论,都很厉害,先加点简介,以后可以研学此人医书。
王雨三(-),字汝霖,江苏太仓人,沪上名医。初以耕读隐于乡,后因家人屡屡死于庸医之手乃发愤学医。数年寒窗,通岐黄之秘,精脉理之诀,识人所不能识之病,用人所不敢用之药,屡起疑难重症,确系明医高手。曾于沪上兴办“王雨三大药房”,规模与影响被称为“当时沪上首推”。花甲之年潜心著述《治病法轨》,其中上卷《辨阳盛阴虚、阳虚阴盛》、《气血虚实》诸篇,“实为千古创作”。中卷为王氏数十年临床治验之荟萃,对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等疑似病症,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上病治下、下病治上等治病奇法尤显真知灼见,令人叹服,予人启迪,本节即选自该书中卷。
53食冷成积——刑锡波医案吕某,男,8岁,工人。病史:因平素不讲究卫生,过食生冷,致消化不良,食物留滞胃肠,蕴湿郁热。又因冷水洗浴,寒邪外束,以致火热内郁,正气不畅,血运迟滞而发。初起恶寒战栗,四肢厥冷,腹中胀满,大便不行。继则人事不省,面青唇白,目直口闭,脉厥气微,指甲青白。舌苔黄燥少津,舌质暗紫。因脉象郁闭,不可依据,只就其发病急促,来势凶猛,舌质紫暗而苔黄燥少津,断为真热假寒,因予羚犀莲珀汤以清热醒神,大承气汤以通闭泄热。辨证:真热假寒,热扰心神。治法:通闭泄热,清热醒神。处方:
莲子心5克,生大黄1克,元明粉1克,枳实10克,磨犀尖10克,厚朴6克,血琥珀3克,甘草3克。
煎好频频灌下,历数小时药灌完后,脉象隐隐微微可以摸到。次日又灌1剂,脉已起而现弦数,面唇红润,目已转睛,肢体不厥,略能言语,而大便未见。后将大黄加至15克,令其煎服,服后大便连泻次,先燥后溏。泻下后,精神清醒,思食能睡,腹不满,口渴欲饮,大部分症状消失。后以清热和胃生津之剂,调理而愈。
《黄帝内经》云:“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今病势初起,恶寒战栗,发作猝暴,皆为真热假寒之特征。在病初起时,前医谓为中寒之证,予以温中扶阳,服后不但不好转,反至昏懵。以热郁之证,过服温燥,使热邪攻心,关窍闭塞,心灵不运,故现昏懵肢厥,内闭外寒之象。若非速用清热通闭,必至造成闭脱。
由此可见,真热假寒,因郁闭而发,用通闭清热的承气汤有很好的疗效。《刑锡波医案集》
论:食寒饮冷伤于内,冷水洗浴伤于外,此症内外俱伤,病同霍乱,而此为积,霍乱是气行逆乱,而此积则内阻,宿食留滞。
这医案犀角药材太贵重了,玩不起,搞不好还要被抓。没有也行。犀尖,温病学家的喜用之物,此病为积,还是大承气泻下的主作用。积不去则热不止,只是清热醒神,则热不能清也。
54宿食——赵明锐医案李某,男,3岁。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致胃中宿食一月之久,证见食欲不振,口渴能饮,大便不利,小便短赤,日哺手心潮热,胸下及少腹疼痛拒按,脉洪大而数,舌质红,老苦。经服大承气汤一剂,大便泻下数次,三日后痊愈。
结语:本方为峻烈之泻下剂,临床运用颇为广泛。不仅限于阳明腑实,凡是由实热之邪导致的诸如腹满而喘、潮热、谵语、日晡发热等等,总之是脉实、证实者均有效。至于稍有虚象者,也不可惧其伤正而弃之不用。如遇到身体虚赢、神倦懒言而脉未至太虚弱者,如有大承气汤之可下之证,也可用之。古人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也未尝不包括此理在内。
宿食是指饮食不节,食物停滞于胃中,而现纳呆、恶心欲吐、大便闭、小便少等证。一般治疗此病多以消导之品为主,其收效甚为缓慢,而且以香燥消食之品,既延容时日,又耗胃气,非治本之疗法。凡不太虚弱之患者,皆可给予大承气汤泻下,一剂即可愈。
55宿食停积——赵明锐医案笔者曾遇一患者,女,40岁,患病半年,身体很虚,骨瘦如柴,饮食难进,胃腹胀满,胸满喘促,大便不通,曾经多方医治。医者一见此状,即断为虚证无疑,或谓气虚,予以补气,或谓血虚,予以补血,或认为气血均亏,拟以双补,或给止喘之西药,或谓腹中有恶性病变。诸说纷云,莫衷一是,辗转治疗半年,无寸效。诸医束手,患者待毙。后经友人介绍延余诊治,细观其诸证,虽然一派虚弱之象,但少腹部可触及积块,自觉下坠疼痛,常以两手扶持,方能行动。舌苔黄厚,脉尚有力。又阅前医药方,皆为峻补之剂,余告病家,此为虚中挟实,虽身形虚赢至极,但胃肠结有实邪,阻碍其脾胃消化吸收之功能。此时水谷尚自不能运化,安能吸收补养之药乎?前医只知其虚象,未见其实邪,即使有人虑及其实,在此种情况下,也不敢用泻下攻实之剂,屡用补剂,致肠胃之实更实,气血之虚愈虚。遂给以大承气汤一剂。服药约二小时后,开始腹痛,难以忍耐,举家惶惶,以为用药有误。余告日:此是药力所致,再过片刻必有发作。果应我言,过二小时后,腹痛肠鸣加剧,泻下数次,量颇多,皆为各色污秽之物,移臭异常,泻后顿觉浑身轻快,即思饮食,腹畅喘平,腹中积块消失。次日即能进一小碗面条,随后给予健脾补气之品调补,病情日趋好转,继而痊愈。
古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运用本方时,须十分慎重,针对其实邪泄之,中病即已,然后再根据病证给予他法调补。
本例患者从外表看来虚候甚多,但诊其脉、舌及腹部,全为实证,且借鉴于前医之诸补无效,此即“大实有赢状”也。《经方发挥》
论:骨瘦如柴,饮食难进,胃腹胀满,胸满喘促。这几个症真的像虚证的慢脾风或积疳病,其外症之虚,如同茯苓四逆汤证。观朱木通医案则知。此患为妇人,又像瘀血病。辨证重点,是少腹有积块,下坠疼痛,脉尚有力。另一要点就病已半年,你能想到的气虚,血虚,止喘等,还有补剂,各种思路,前医都用过了,再用肯定也是不愈,若是能愈,早就治愈了,何致半年不愈而来此。本条医案告诉我们腹诊的重要性。
56冷积宿食——王堉医案黑六,里中人,遗其名。一日腹痛欲绝,强步至门,跪求余冶。余曰:何忽得此疾?泣诉曰,昨日吃莜面条半大碗,饭罢入瓜田,渴甚,饮凉水二碗,归家则腹痛作矣。胸中如碗鼓甚,按之如刺。余曰:此食积也,但汝胸中如石塞窦无隙可通,用药治之,恐药弱而病强,攻之不破也。痛者曰:然则听之乎。余曰:尔欲病愈,须遣人扶掖,在田野中,往返疾行数百步乃可,病者辞以不能。余曰:不能则难治也。再三苦求,乃以大剂承气汤加麦芽、槟榔疏之。告日,三服乃可。病者归,初服而胸中如坠,二服后下气暴作,急如厕,则如桶脱底,胸腹空虚,负耒而耕矣。出处:《醉花窗医案》。《经方一剂起沉疴》
购书,请加好友(微商与广告——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