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材,宋代医家。(约生于公元~年)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
他学医于“关中老医”,曾任绍兴开州巡检等职。他受道家思想影响,积数十年经验,著成《扁鹊心书》3卷,附“神方”1卷。窦氏主张扶阳以灸法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常从肾脾入手注重灸法,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他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阳气的盛衰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阳气的有无是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
窦材的结论,那就是: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
面对着每天都在消耗的阳气,人至晚年阳气衰败,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所以在养生之时,特别是没有疾病的时候,要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扶阳之中,又以艾灸最为简便,可以治疗人体的各种虚寒,所以窦材提出的,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不管是艾灸,还是丹药,或者是附子,其实都是围绕着怎么保持人体的阳气旺盛用功的。《扁鹊心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年)。托名扁鹊所传,由北宋窦材辑,清代胡念庵参论。本书共分三卷。主要内容介绍灸法。据《扁鹊心书》窦氏绍兴十六年自序“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余年矣”。卷上论以经络、灸法(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等施治原则;卷中、卷下介绍各病症的治疗,后列气海、石门、关元等二十二个灸穴(其中包括手、足三里)。书后有附方,多用丹药及附、桂等热药,内载“睡圣散”,于灸前服用,使昏睡而不知痛。在选穴上窦氏主张少而精,一般每次一穴、多则二、三穴。《扁鹊心书》全部用穴也只有二十多个,而在这二十多个穴位中又以命关和关元为多。
这样一位“无名小卒”却没把张仲景、孙思邈、王叔和等名家放在眼里,认为其“各以己见自成一家之技,治小疾则可,治大病不效矣”(《扁鹊心书·序》),并以“三世扁鹊”自命。
窦材的《扁鹊心书》,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灸法的理论探讨及诸多病症的灸法治疗,具有较高的学术及临床价值。现在摘录书中的灸法,提供给读者参考。文中的“壮”“是艾灸中的一个重要的计量单位,每点燃一个艾炷实施一次艾灸称为灸了一壮。古代的艾柱都是用手拿艾绒捏出来的,一壮的量很少。
1.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
2.伤寒少阴证,六脉缓大,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生黑黡,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急灸关元三百壮可保。
3.伤寒太阴证,身凉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班,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急灸关元、命关各三百壮。
4.伤寒惟此二证害人甚速,仲景只以舌干口燥为少阴,腹满自利为太阴,余皆归入阳证条中,故致害人。然此二证若不早灸关元以救肾气,灸命关以固脾气,则难保性命。盖脾肾为人一身之根蒂,不可不早图也。
5.脑疽发背,诸般疔疮恶毒须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
6.急喉痹、颐粗、颔肿、水谷不下,此乃胃气虚风寒客肺也,灸天突穴五十壮。
7.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内服保元丹可保性命。若服知柏归地者,立死。盖苦寒重损其阳也。
8.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9.脾泄注下,乃脾肾气损,二三日能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10.休息痢下五色脓者,乃脾气损也,半月间则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三百壮。
11.霍乱吐泻,乃冷物伤胃,灸中脘五十壮,若四支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12.疟疾乃冷物积滞而成,不过十日、半月自愈‘若延绵不绝乃成脾疟,气虚也,久则元气脱尽而死,灸中脘及左命关各百壮。
13.黄疸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物伤脾所致,灸左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乃房劳伤肾,再灸命关三百壮。
14.翻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
15.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
16.风狂妄语,乃心气不足,为风邪客于包络也,先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七十壮,灸疮发过,再灸足三里五十壮。
17.胁痛不止乃饮食伤脾,灸左命关一百壮。
18.两胁连心海乃恚怒伤肝脾肾三经,灸左命关二百壮,关元三百壮。
19.肺寒胸膈胀,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无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劳,又名膏盲病。乃冷物伤肺,反服凉药,损其肺气,灸中府二穴各二百壮。
20.咳嗽病,因形寒饮冷,冰消肺气,灸天突穴五十壮。
21.久嗽不止,灸肺俞二穴各五十壮即止。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22.疠风因卧风湿地处,受其毒气,中于五脏,令人面目庞起如黑云,或遍身如锥刺,或两手顽麻,灸五脏俞穴.先灸肺俞,次心俞、脾俞,再次肝俞、肾俞,各五十壮,周而复始,病愈为度。
23.暑月发燥热,乃冷物伤脾胃肾气所致,灸命关二百壮.成心膈胀闷作疼,灸左命关五十壮。若作中暑服凉药即死矣。
24.中风病方书灸百合、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25.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26.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
27.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服利药,灸神阙一百壮自通。
28.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29.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30.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31.中消病多食而四肢赢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
32.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损肾,以致骨痿,急灸关元五百壮。
33.昏默不省人事,饮食欲进不进,或卧或不卧,或行或不行,莫典知病之所在,乃思虑太过,耗伤心血故也,灸巨阙五十壮。
34.脾病致黑色痿黄,饮食少进,灸左命关五十壮.或兼黧色,乃损肾也,再灸关元二百壮。
35.贼风入耳,口眼歪斜,随左右灸地仓穴五十壮,或二七壮。
36.耳轮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壮。
37.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若误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
38.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证,灸关元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仔水愈涸,难救。
39.腿?间发赤肿,乃肾气风邪着骨,恐生附骨疽,灸关元二百壮。
40.老人滑肠困重,乃阳气虚脱,小便不禁,灸神阙三百壮。41.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灸关元三百壮。
42.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43.两眼昏黑,欲成内障,乃脾肾气虚所致,灸关元三百壮。
44.瘰疠因忧郁伤肝,或食鼠涎之毒而成,于疮头上灸三七壮,以麻油润百花膏涂之,灸疮发过愈。
45.破伤风,牙关紧急,项背强直,灸关元穴百壮。
46.寒湿腰痛,灸腰俞穴五十壮。
47.行路忽上膝及腿如锥,乃风湿所袭,于痛处灸三十壮。
48.脚气少力或顽麻疼痛,灸涌泉穴五十壮。
49.顽癣浸淫或小儿秃疮,皆汗出入水,湿淫皮毛而致也。于生疮处隔三寸灸三壮,出黄水愈。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灸二十壮后却减一分,务要紧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子大。其灰以鹅毛扫去,不可口吹。如癫狂人不可灸,及膏粱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